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 廣東省商務廳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印發廣東省發展先進材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
粵工信材料〔2020〕115號
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發展先進材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工作實際,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請徑向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反映。
附件:廣東省發展先進材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 廣東省商務廳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0年9月25日
廣東省發展先進材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
為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的工作部署,加快發展先進材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依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粵府函〔2020〕82號)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情況
(一)發展現狀。
本行動計劃界定的范圍包含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8大類25中類中的93小類。先進材料(含建筑材料、綠色鋼鐵、有色金屬、化工材料、稀土材料)產業是我省的重要產業,2019年全省先進材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1540億元,工業增加值5089億元,占全省工業主營業務的15%,成為支撐我省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之一。據統計,2019年全省建筑材料中水泥產量1.67億噸,全國占比7.1%,居全國首位;建筑陶瓷產量21.3億平方米,全國占比21%,全國排名第二;衛生陶瓷產量5039.8萬件,全國占比23%,全國排名第二;平板玻璃產量9997.96萬重量箱,全國占比10.8%,全國排名第三。鋼材產量4510.45萬噸,全國占比3.7%。鋁材產量470.48萬噸,全國占比9%,全國排名第三?;げ牧现兴芰现破樊a量1339.11萬噸,全國占比16.4%,居全國首位;合成橡膠產量75.7萬噸,全國占比10.3%,全國排名第四;初級形態塑料產量654.1萬噸,全國占比6.8%。
目前我省先進材料產業在全球價值鏈地位穩步提升,呈現規?;⒕G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省內已初步形成廣州、深圳、珠海、佛山、韶關、河源、梅州、惠州、東莞、中山、陽江、湛江、茂名、肇慶、清遠、云浮等先進材料產業基地。其中綠色高性能水泥、裝配式建材、高端建筑陶瓷、特種玻璃(電子玻璃等)、鋁材(鋁型材等)、銅材(銅箔等)、稀土發光材料、磁性材料、高性能樹脂、涂料及膠粘劑、塑膠材料及制品、高端電子化學品、電子陶瓷等領域產品技術水平和產量位居全國前列。
(二)存在問題。
一是產業布局有待進一步完善,近年由于產業政策和節能環保政策的調整,原有產業格局和產業鏈受到影響,新的產業布局和產業鏈還不夠完善。二是關鍵核心技術水平和高端產品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關鍵原材料、核心工藝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等受制于人,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裝備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傳統產品占比較大,高端產品較少。三是骨干企業競爭力有待進一步增強,品牌質量優勢不明顯。四是產業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創新體系和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增強,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差距。五是綠色發展有待進一步提升,綠色制造體系不健全,“三廢”綜合處置管理體系不完善,主要產品平均能耗和固廢資源綜合利用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三)優勢與挑戰。
1.三大優勢。一是產業基礎優勢。我省先進材料產業基礎雄厚,綠色高性能建筑材料、化工材料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綠色鋼鐵和有色金屬產業均為央企在我省布局,新興產業聚集,電子材料產業發展迅猛。二是區位和政策優勢。我省地處沿海,毗鄰港澳,地理環境優勢明顯,同時,為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產業發展帶來資金和人才聚集,供應鏈和物流優勢突出。三是市場應用優勢。市場主體多,需求量大,應用前沿。
2.三大挑戰。一是成本上漲。資源短缺和環保要求趨嚴導致原材料和環保治理成本上漲,工資水平上漲導致人工成本上漲。二是競爭加劇。隨著國內市場開放,國外先進材料企業及產品不斷進入,我省自主品牌產業面臨更大的市場競爭。三是技術壁壘趨嚴。發達國家越來越多地運用標準、專利等技術壁壘手段保護其國內市場,對我省先進材料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帶來更加嚴峻的挑戰。
二、工作目標
到2025年,我省先進材料產業發展質量效益再上新臺階,綜合實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在全球價值鏈地位明顯提升,全省形成1個年主營業務收入達280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達6475億元的先進材料產業集群,邁入世界級先進材料產業集群行列。
(一)產業布局更加完善。到2025年,我省先進材料產業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韶關、河源、梅州、惠州、東莞、中山、陽江、湛江、茂名、肇慶、清遠、云浮等地形成若干個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特色優勢的區域產業集群,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
(二)關鍵技術水平和高端產品穩步提升。到2025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得到有效突破和推廣應用,應用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線明顯增多,主要產業技術裝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引領產業發展的高端產品。
(三)骨干企業競爭力增強。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創新引領作用的獨角獸企業、細分行業領域“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
(四)產業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到2025年,形成集前沿和共性技術研發及新產品開發為一體的多方協作創新體系,培育一批技術精湛、結構合理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建成一批綜合型服務型研發平臺。圍繞“新基建”應用,提升新材料研發。打造形成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集群。重點龍頭企業科技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5%以上。
(五)綠色發展全面推進。到2025年,形成綠色、安全、有保障的原料供給體系、國內領先的綠色制造體系和“三廢”綜合處置管理體系。主要產品平均能耗指標和固廢資源綜合利用質量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創建一批示范性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和綠色產品。
三、重點任務
(一)優化產業布局,打造特色優勢明顯的區域產業集群。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為契機,推進珠三角核心區高端先進材料產業帶,帶動粵東粵西粵北協同發展,打造一批規模大、實力強、主業突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區域產業集群。(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突破關鍵技術,發展新型高端化產品。鼓勵龍頭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加快突破關鍵原材料、核心工藝、裝備、關鍵零部件等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著重解決產業“卡脖子”問題。依托自主創新能力強和帶動作用大的骨干企業,建設一批先進材料智能制造產業示范基地,鼓勵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探索構建高效協同的智能制造生態體系。促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基建”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在先進材料全產業鏈集成運用,推動先進材料制造模式變革和工業轉型升級,重點支持高端化、功能化、綠色化、節能降耗新產品開發。(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質量品牌戰略,增強骨干企業核心競爭力。引導和支持企業加強質量管理,培育和爭創優質品牌,不斷提高競爭力,擴大產品市場占有率。推動企業實施首席質量官制度,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勵企業應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加強全過程質量管理,推進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培育具有創新引領作用、代表新經濟發展的“獨角獸”企業,打造行業領域“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完善創新體系,促進產業創新發展。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創新要素配置導向作用,加速成果產業化。鼓勵規模以上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多方合作建設聯合實驗室。加強先進材料產業化工藝創新,開發高端制備裝備。加快支撐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關鍵技術領域創新能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支持創新主體開展高價值專利培育和知識產權儲備運營。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提升行業創新發展的可持續能力和質量水平。(省科技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注重環保節能,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引導先進材料產業綠色發展,推進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高耗能設備節能改造及更新。加大“三廢”處置先進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的應用,鼓勵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開發利用。推廣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深化開放交流,提升國際合作水平。利用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區位優勢及依托我省對外開放水平高的基礎,進一步加大“引進來”和“走出去”步伐,拓寬合作模式,提升國際合作的水平和層次,突破技術及貿易壁壘,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支持龍頭企業在國外建立新產能,加強海外營銷網絡建設,擴大廣東先進材料產品在海外市場占有率。(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重點工程
(一)龍頭骨干企業培育工程。建立龍頭骨干企業培育庫,實行分級培育,構建省市區聯動、分級培育的工作聯動機制,積極將龍頭企業培育成世界級企業。鼓勵和支持優勢企業加大兼并重組和向上下游產業鏈發展,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骨干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新材料技術和標準化提升工程。實施技術攻關,組織開展先進材料產業新材料產品、重點產品技術分析,引導與國際領先產品的對比研究,找準短板,加強基礎技術研究,突破關鍵共性技術,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特色優勢的新材料產品和高端產品。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搶占制高點,引領產業發展,鼓勵企事業單位主導和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鼓勵行業協會、企業積極制定和推廣實施高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先進團體標準、企業標準;鼓勵龍頭骨干企業、有關單位和專家承擔國際標準組織技術機構職務。支持引進國際技術標準組織分支機構和國際標準化專家,開展國際標準化合作與研究,打造一批灣區標準。(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智能化推廣工程。以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為主要方向,引導集群企業廣泛應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提升資源配置、工藝優化和過程控制等的智能化水平,推進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和智慧園區建設。構建面向產業集群、全業務鏈智能制造協同創新體系。(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科技廳、應急管理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培育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積極推動國家新材料測試評價平臺、國家新材料生產應用示范平臺、中國納米谷等產業綜合性載體建設。發揮省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的支撐作用,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重大工程,產業鏈上中下游聯合攻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學研合作,組成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共同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應用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突破國外相關領域的技術壟斷。提升先進材料產業發明專利申請質量,助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專利精準布局。(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應急管理廳、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綠色安全發展工程。引導集群企業積極開發與推廣節能降耗新技術,加快綠色智能裝備的改造升級。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強化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理念,開展綠色產品設計、綠色供應鏈、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等工程建設。加強安全生產培訓,完善消防、應急等設施,建立安全系統平臺,推動信息共享,夯實安全基礎。(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應急管理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開放交流協作工程。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新發展機遇,重點引進先進材料產業鏈關鍵環節具有核心技術的國際知名企業,到我省設立制造基地,合作建立研發中心和實驗室。吸引境外知名產學研機構在集群設立全球性或區域性研發中心,促進國際先進技術成果轉移,提升企業國際化發展能力。(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依托廣東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機制,統籌推進先進材料產業發展的各項工作,研究解決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推動成立先進材料產業集群促進機構,承擔產業集群大數據建設、溝通交流、監督激勵、協調管理、國際合作等工作任務,引導先進材料產業規范有序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商務廳、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監管局等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大政策支持。省市結合財力統籌安排現有財政資金支持集群建設,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支持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在項目審批立項、資金籌措等方面給予支持。支持老區、蘇區發展先進材料產業。在符合產業政策前提下,各市在用地計劃指標安排中予以傾斜支持。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作,加大對先進材料產業相關公共服務平臺(如產業大數據平臺、產品質量檢測平臺)建設和具有公益屬性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商務廳、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生態環境廳、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監管局,省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營造良好發展氛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政府管理方式,為先進材料及相關企業開展項目建設、環評、融資等提供便利高效服務,努力營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發展環境。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廣泛宣傳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意義、目標和舉措。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對集群發展較好的地市予以通報表揚,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營造全社會支持培育先進材料產業集群的良好氛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商務廳、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材料專業學科建設,開展重點人才培養,依托重點高校、研究機構等創新載體,推動材料領域高端人才及團隊的引進和聚集,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鼓勵骨干企業與高等院校開展協同育人。(省教育廳牽頭,省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充分發揮行業組織作用。支持行業協會、學會等行業組織,加強行業自律,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協調組建行業交流及跨界協作平臺,提升數據統計、調研分析、成果評價、技術指導、標準培訓能力,及時掌握產業動態,有效應對產業變化;協調推進產業鏈協同創新,促進關鍵裝備、材料和核心技術整體提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民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市場監管局、統計局按職責分工負責)